近日,国内首家增程式倾转旋翼eVTOL货运无人机制造商「蓝霄航空」宣布完成天使++轮融资,本轮由初心资本领投,老股东联想之星、戈壁创投超额跟投,澜松资本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。至此,蓝霄在半年内完成天使轮、天使+轮及天使++轮三轮融资,累计融资额达近亿元。这家成立仅半年的企业,以"军品研发体系+汽车供应链"的颠覆性模式,创下国内低空经济领域早期项目融资速度和金额新纪录,成为2025年低空经济赛道超级现象级企业。

LX-1效果图1
行业拐点:低空经济爆发前的窗口期
在中央空管委正式批复《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方案》、六大试点城市启动低空改革试点的政策背景下,中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。摩根士丹利预测,2040年全球eVTOL市场规模将突破1.3万亿美元,其中货运场景占比超60%。然而,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核心瓶颈:
动力系统局限:纯电eVTOL航程普遍低于150公里,难以覆盖城际物流需求(平均运输距离800公里);
适航认证风险:载人eVTOL需满足FAA/EASA/CAAC最严苛适航标准,取证周期长达5-8年;
成本控制难题:主流机型吨公里成本高昂,是传统货运直升机的3倍以上。
「蓝霄航空」的入局,以增程式倾转旋翼构型与货运优先战略,精准破解行业痛点。其核心团队来自航天彩虹成建制研发体系,具备吨级无人机从设计、量产到运营的全链条经验,在技术路径选择与商业化落地上展现出显著差异化优势。
技术攻坚:全球首创增程式倾转旋翼构型,重构飞行器效率边界
蓝霄航空的LX-1机型采用全球首创的6倾转旋翼+6垂直旋翼混合布局,在飞行器设计领域实现三项突破:
1. 动力系统创新:增程式混合动力破解航程焦虑
双能源协同模式:主动力采用航空活塞发动机发电+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供电的混合架构,在垂直起降阶段依赖电池供电,进入平飞阶段切换为发动机发电,实现续航里程1000公里(纯电产品普遍60-100公里),航时超过4小时,可覆盖北京至上海、深圳至武汉等核心物流干线。
2. 结构设计突破:倾转旋翼+垂直旋翼融合提升安全性
冗余设计:12个动力旋翼单元在飞行阶段提供多重冗余,即使2个失效仍可安全降落;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部分航空用金属材料,寿命长,可靠性高。
起降适应性:垂直起降模式适配城市楼顶、海岛、山区等复杂场景,相比传统固定翼机型节省了大量起降空间。
3. 自主可控技术链:70%核心部件自主生产
飞控系统:自研多余度航电架构,融合多种组合导航模式,在-40℃极寒、7级强风等极端环境下仍可稳定运行;
航空专用增程器:自研全球首款800V航空专用增程器。采用航空级800V高压电气架构,结合成熟碳化硅功率模块,系统最高发电效率达96%,较传统方案提升4%以上,显著降低能耗与热管理压力;增程系统总重仅106kg,实现持续发电功率100kW、峰值120kW,功率密度突破0.95kW/kg(持续功率),较同类产品提升超30%,助力eVTOL载荷与航程双重突破。
量产能力:依托大量自研与整合成熟供应链体系,小批量BOM成本控制在数百万元(国际同类产品1500万元),售价仅为美国Joby Aviation S4的1/3。
值得注意的是,蓝霄航空在研发效率上再次打破行业常规——首轮融资完成后仅半年,便跳过传统eVTOL研发的缩比样机阶段,直接进入全尺寸原型机开发阶段。公司计划于2025年Q3完成LX-1整机下线及全科目试飞,这一进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提速60%以上。依托航天系团队成熟的吨级无人机量产经验,蓝霄通过正向研发体系将设计迭代周期压缩至传统企业的1/3,为其在低空货运赛道建立先发优势奠定基础。

LX-1 效果图2
全球竞速:蓝霄以货运突围eVTOL国际赛道
全球eVTOL赛道呈现"中美欧三极争霸"格局,蓝霄航空凭借差异化定位突围而出:国际头部玩家中,美国Joby Aviation押注纯电动倾转旋翼但航程短板明显,虽完成SPAC上市却因成本超支推迟量产;Archer Aviation聚焦城市通勤却遭遇原型机坠毁事故;欧洲Volocopter深耕多旋翼垂直起降技术,但有效载荷限制使其难以切入货运赛道。相比之下,蓝霄航空以增程式混合动力实现1000km航程突破,6套倾转旋翼+6套垂直旋翼构型提供更多动力安全冗余,BOM成本仅为国际竞品的三分之一,更通过"货运先行+军民融合"策略避开载人eVTOL的适航红海,在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建立起先发优势。这种"技术穿透力+场景穿透力"的双重优势,使其在全球eVTOL商业化竞赛中构建起独特的代际壁垒。
团队稀缺性:中国唯一成建制吨级无人机量产团队
蓝霄航空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航天系军工体系出身的成建制团队,其稀缺性体现在三个维度:
1.人才密度:全国仅存的吨级无人机研发“黄金班底”
核心成员:均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尖端装备制造企业,拥有平均15年以上飞行器研发经验,完整覆盖空气动力学、结构强度、飞控算法等核心学科;团队曾主导国家级重大专项攻关,在极端环境适应性、高可靠性系统设计等领域沉淀了数十项专利池;管理层兼具军用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经验与商业化运营思维,核心决策层曾实现百亿级国防装备项目的产业化落地。
量产经验壁垒:团队主导的彩虹系列无人机累计交付超400架,建立从复合材料加工到总装总调的全流程工业化体系,量产效率较初创企业提升300%。
2. 技术遗产:从军用到民用的降维突破
可靠性验证体系:沿用军工产品“三阶段鉴定”流程(实验室仿真→环境试验→实战测试),设计、生产按照适航标准,确保产品的可靠。
3. 组织基因:航天系统工程思维赋能商业落地
双线研发模式:技术线(T线)聚焦颠覆性创新,产品线(P线)专注适航与量产,两条线独立运作又实时协同;
商业化路径:货运先行+全场景渗透,构建产业生态闭环
蓝霄航空的商业模式跳出传统eVTOL“载人优先”的思维定式,选择货运场景切入→数据积累迭代→载人场景延伸的渐进式路径:
1. 货运市场:万亿级城际物流的效率革命
场景选择:聚焦400-1000公里城际物流(占航空货运总量的60%),例如武汉至成都的生鲜冷链运输、深圳至杭州的跨境电商包裹;
成本模型:以武汉至上海航线为例,传统航空货运单公斤成本约8元,LX-1可降至3.2元,时效从4小时压缩至1.5小时;
2. 运营网络:从卖飞机到运营低空货运网络
基础设施协同:与试点城市合作,规划低空航线与起降点网络,初期目标覆盖长三角、珠三角15个枢纽城市;
运力出租模式:提供“按公里计费”的弹性运力服务,单机日均飞行6架次。
3. 载人场景:规避适航风险的后发优势
技术迁移路径:2028年推出的客运版LX-2,直接复用LX-1的飞控系统与动力总成,仅需针对载人需求调整客舱布局与安全冗余设计;
适航策略:优先申请中国民航局(CAAC)适航证,同步推进FAA/EASA认证,利用国内试飞数据加速国际取证进程。
政策红利:低空经济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战略卡位
蓝霄航空的爆发性增长,深度契合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转型需求:
1. 政策工具箱全面打开
顶层设计:《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》明确要求2035年前培育3-5家eVTOL头部企业,混合动力构型获专项补贴支持;
地方试点:深圳已开放1200平方公里低空空域,规划建设30个起降点;合肥将低空物流纳入“科里科气”智慧城市规划,提供航线审批绿色通道。
2. 产业协同效应初显
通过与新能源、通信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,蓝霄航空正构建低空经济的底层技术底座:
在通信导航领域,联合通信设备巨头及卫星导航服务商,搭建5G+北斗融合的厘米级低空定位网络,为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提供技术保障;
在先进制造领域,依托长三角、大湾区的产业集群优势,打造"研发-试制-量产"一体化基地,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70%以上。
未来图景:从货运网络到立体交通生态
蓝霄航空的长期战略聚焦“一横一纵”生态布局:
纵向深化:2027年前完成50架货运机队部署,构建覆盖中西部山区、东部沿海岛屿的低空货运骨干网;
横向拓展:2030年推出7座级载人机型,切入高端商务出行、短途观光等场景,同步布局应急救援、边境巡逻等政府订单。
另外,根据民航局适航审定流程,蓝霄航空已同步启动LX-1的TC/PC/AC三证联审计划:
型号合格证(TC):计划2025年Q3完成符合性验证,较行业平均取证周期缩短40%
生产许可证(PC):2026年Q2前完成体系认证,实现"设计-制造-验证"全流程贯通
适航证(AC):2026年Q4取得首张货运eVTOL适航证,抢占政策窗口期
CEO王刚的终极愿景:“当低空物流网络像今天的光纤一样成为基础设施,沿海城市的海鲜早晨捕捞、中午出现在西部餐桌,跨城通勤飞行支撑起更高效的超级城市群——这才是eVTOL改变社会的真正范式。”
